查看原文
其他

你为什么这么丑?

2017-01-24 张馨予 芭莎艺术

提到艺术,人们更倾向于以“美”来形容,如今,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以奇怪甚至是丑的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。丑的艺术的确突破了美的枷锁,开拓了世人在艺术认知上更广阔的疆域。


人面陶瓷罐


丑,与美何干?


在传统概念里,丑是美的反面,是美内在可能的一种错误,它具有贬义的成分。传统概念里的丑与畸形、品德不正联系在一起,人们用丑来形容不合乎比例的事物,认为过和不及都有失品德。

拼贴艺术


但事实上,视何物为丑或美,所依靠的不是某一种审美标准,而是社会或者政治的标准。比如,我们会认为非洲土著的仪式面具像凶神恶煞,是丑的、恐怖的。而土著民则认为像他们慈悲的神,是美的、严肃的。那么,这面具到底是丑还是美呢?——因文化而异。

非洲土著的仪式面具


美与丑的观念随着文化或历史的不同而变化。罗森克兰茨在《丑的美学》中从抽象定义谈到丑时说:“丑是自成规律的。”这不是相对于美而言,而是一种更丰富、复杂的规律。


普鲁塔克在《诗的研究》中说:“在艺术的呈现上,模仿出来的丑还是丑,但由于艺术家功夫精到而有一种与美相呼应的境界。”


近代美学家里普斯认为:“凡是我们投进了对生命无价值或否定的东西,投进了冲突、缺陷和匮乏的东西,这就是丑。”黑格尔也概括了丑的本性,“丑总是一种歪曲。”即丑是对审美客体本身内部之间、审美客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歪曲。

勃克林《与死神的自画像》

戈雅《萨图恩吞噬他的孩子》


丑就是丑,放在一个整体的脉络里,丑就不再是丑了,而是对宇宙和谐有贡献的一种独立存在。艺术中的丑逐渐独立于美的过程,也是艺术形象由共性美逐渐发展到个性丑的过程。古典艺术提倡美,后现代艺术中的丑则几近泛滥。从某种程度来说美依赖于共性,丑则依赖于个性。

《地狱词典》中的怪物


在任何时代,美和丑都共存于社会,无论过去、现在还是将来。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,“丑”就作为“美”的孪生概念出现。时至今日,丑在艺术世界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,它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完全不同于美的历程。
弗里达画像


丑,有丑的历程


希腊世界


希腊人对艺术的三大原则是:道德主义原则、形而上学原则和审美原则。低俗、丑陋、不道德的对象不应该进入他们的艺术世界。但是,希腊世界不相信宇宙是全然美好的,希腊神话讲述种种荒诞与乖谬的神、人、鬼怪并存的故事,神人共性。丑在希腊世界中是相对的、依附于美的概念,丑只相对于更美的事物而言。承认不完美因而忽略丑的存在。

鲁本斯《美杜莎的头》


在凡·代克的作品《萨梯扶持著酒醉的森林之神》中,森林之神肥硕的身躯以及毫无形象可言的醉态,将“神”这一词与之拉得很远很远。类似这种作为庄严的神本不该有的形态,在希腊神话中比比皆是,因为,古希腊人认为神也和人一样有私欲情愁。人无完人、神无完神,但这也不妨碍世界是美好的。

凡·代克《萨梯扶持著酒醉的森林之神》


基督教世界


基督教世界从形而上的角度讨论美丑,认为神创造宇宙时,罪恶和丑不在神的计划中,因此整个宇宙都是美的。完美的宇宙之中,甚至怪物也是美的,因其拥有生命。丑虽然破坏了事物的秩序,但惩罚将秩序重新树立。有罪恶就要在地狱接受惩罚,魔鬼是罪恶具象的象征,因此,魔鬼常常作为罪恶的化身现身基督教世界。

博斯《死神与吝啬鬼》


基督替人受苦受难,即使他的躯体血肉模糊,他的苦难和初衷惠及信徒,使信徒引起情感共鸣,在信徒心里便是美。死亡是生命的终结,但基督教世界歌颂死亡。这是为了使人习惯于承认生命有限,承认末日会来临,从而祛除恐惧。

老布鲁盖尔《死神的胜利》


文艺复兴时期


文艺复兴伊始,人类对科学的好奇心打破了传统对美的认知,开始探究美丽外表下的奥秘。在当时,相对传统美而言,打破和重新认知便是丑,比如解剖学。

伦勃朗《尼古拉斯·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》


浪漫主义时期


浪漫主义时期,对丑渐渐宽容了许多。施莱格尔认为,有趣的和特殊的艺术需要不规则和畸形的题材,大自然中,个体的美从来不能免除杂质。雨果将丑看作是自然界送给艺术创造的最丰沃来源。在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中,丑女人常常成为主角。丑不再是美的陪衬,而是站在了美的对立面上,这无疑提高了丑的地位。


19世纪末,丑成为了德国美学中的主要问题。韦塞认为,同单纯的美相区别,丑是一种要求取代美的地位,并推动构成美的各种力量的一种病态但又迷人的东西。


工业时代


18、19世纪,工业时代生产模式的改变导致个体个性减弱,大众文化给艺术家们带来威胁。艺术家刻意强调贵族气质、与众不同和为艺术而艺术的颓废与放纵,产生了大量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丑的艺术。


这些作品以丑的意象去揭示人类的尴尬处境,使人从扭曲的现实中回归自我,表达艺术家对丑恶现实的否定性体验,通过批判和对比、直面现实,使人重新审视自身、审视世界。对于物质发达的社会而言,丑帮助精神匮乏的人惊醒、反思,最终回归自然状态。


前卫运动


20世纪初,一系列前卫运动又为丑拓宽了道路。未来主义提倡的丑是刻意挑衅;德国表现主义提倡的丑是对社会弊病的直斥;立体派提倡的丑是将形式解构;达达主义则专事丑怪。在反理性、无中心、无意义、无标准、无原则的哲学和伦理学背景下,艺术家们怀着“为了发明的快乐而玩一下”的心态,创作了各种奇形怪状的作品。

杜尚《L.H.O.O.Q》

杜尚《泉》

毕加索《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》



丑,该怎么看?


鲍姆嘉通在《美学》一书提到:“丑的事物,单就它本身来说,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;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丑的方式去想。”的确,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,美与丑都是一种客观、感性的存在,需要我们用立体的角度去看待。


近代以来,许多讽刺漫画是丑的艺术的典范。对生活的嘲讽、将敌人妖魔化等等,都是讽刺漫画的内容。


情景式的丑,如对阴森、恐怖情景的描绘,也是丑的表达。


媚俗也属于丑。所谓媚俗艺术,是专门为急着得到美感经验的买家而供应的艺术、独权下歌功颂德的艺术等。

 

坎普艺术则是思想精英将严肃艺术变轻浮的艺术表现形式。刻意为之的丑,是违反自然的极端主义。


不管哪个时代,超越其审美局限的实物都是丑的。如今,艺术形式更是丰富,甚至超出美与丑的局限,不再只是观赏者单方面的审视观赏,观众与作品互动性的增强也丰富了作品本身美或丑的内涵。


心理学家莱格认为,今天的丑是即将到来的巨变的征兆和症候,新事物来临时,品位往往还跟不上。丑的艺术在表现丑、揭示丑、否定丑的同时,实际上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。


现实社会中,丑的艺术能更深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,让人更深入理解自我。艺术中,捕捉自然的丑,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。有时候,“丑”比“美”更富于表现力。



精彩回顾:

他是全世界最年轻的美院校长,学贯中西终成一代大师!

James Turrell 回顾展惊艳上海,十年内再无此大展!

反艺术的艺术运动,让你现在看不懂艺术!





[编辑、文/张馨予]

[本文由《时尚芭莎》艺术部原创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]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